考上名校奖励几十万?教育部:严查!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主人 考清华 考上名校奖励几十万?教育部:严查!

考上名校奖励几十万?教育部:严查!

2023-09-09 18:59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公开信息显示,绵阳中学2010年高考特高分考生杨某某,以676分的优异成绩,夺得四川省高考理科最高分,在随后证实复读生身份后,也有网友质疑他是因巨额奖金再次高考;

2020年,湖南省理科高考最高分杜某某以718分的复读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,被曝出疑似获得50万元现金奖励……

事实上,重金拉拢有潜力的高分复读生通过考取名校为学校争取荣誉,成为了诸多中学的惯用手法,屡见不鲜,而这无疑加重了高分复读的风气。

记者检索信息显示,四川某中学曾公开悬赏招募,分为入学奖励和升学奖励:2019高考一本线上学生,落榜后报读该校复读班,奖人民币3-15万元;一本线上及离一本线20分内的学生,落榜后报读该校复读班,免全部学费、住宿费、生活费、资料费;

第二年高考被录取到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剑桥大学、哈佛大学、牛津大学、斯坦福大学、麻省理工学院正式录取(非预科)的学生,到学校报到注册后,可按照该校奖励办法,享受大学助学金人民币30万元。

也就是说,复读一年,最多可以挣45万,比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挣钱还多。这样一来,也大大刺激了高分复读。

大学是在招生还是招商?

浙江大学50万高考奖励,曾被教育部紧急叫停

除了各地中学豪掷重奖,不少高校为了吸引高分考生,出手也十分大方。

2019年6月23日,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处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全省前100名考生报考浙大,将会获得50万元对外交流奖学金,含20万元新生奖学金;全省前300名考生报考浙大,将获得20万元额度的对外交流奖学金。

次日,教育部向浙江大学发送《关于请严格执行招生工作纪律的函》,要求立即纠正违规招生宣传行为,妥善处理负面影响,严肃做出处理。

不仅是浙江大学,浙江师范大学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、浙江水利水电学院、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、广州大学等高校都曾发布过类似新生奖学金政策,最高数额高达30万元。

教育界分析人士表示,从这些学校制定的奖学金政策看,奖学金政策更多地是一个广告宣传的噱头。毕竟,高考文化总成绩名列省份前 100 名的考生,完全有能力报考985名校,有多少考生会为了区区10余万元的奖金而放弃顶尖名校?

还值得一提的是,汕头大学的奖励计划被视为另类抢夺生源方式。2019年6月16日,汕头大学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,该校启动实施本科生学费全额奖励计划,首期奖励计划对象为2019级至2022级本科生,包括四年制专业和临床医学、口腔医学等五年制专业,也就是未来4届本科生可享受学费全额奖励,以支持这4届本科生在校修读完成本科所有课程。

名校生源大战

浮夸之风延伸至机构

2017年4月11日,四川省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发出《绵阳市教育局和体育局关于对绵阳南山中学违规招生宣传的通报》,引发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数百名教师不满。

通知显示,绵阳市教体局下达处罚的原因是:南山中学存在数据不实、弄虚作假并且贬低其他学校的行为,而南山中学的老师质疑该处罚存在“偏袒”。南山中学的老师们认为,因为绵阳的另一所与南山中学有竞争关系、且同样存在违规招生行为的学校——绵阳中学没有被如此重罚。

而到了毕业季,高考放榜又是一次生源争夺战,不少学校将学生高考成绩以“喜报”形式广泛传播,张榜分数、搞排名、把可能被清华北大录取但并未得到确定的内容写上喜报,更有学校承诺被清华北大录取奖励50万元。

除了高中和大学,抢生源的风气还有向小学、培训机构延伸的趋势。特别是不少培训机构,也参与到生源抢夺大战中来。

2018年8月,某培训机构专门举办高考奖学金颁奖仪式,为当年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的一位考生,发放了5万元奖学金。此外,不少培训机构也在高考之后宣扬高分考生故事,以此证明机构的提分能力。

培训机构奖励高考高分考生

专家:

“考霸”现象是畸形附属物

错误导向该刹车了

教育专家熊丙奇在点评“北大退学复读生二次考取北大后未报到”一事中曾点评道:“考霸”现象其实是“清北崇拜”的畸形附属物。

熊丙奇表示,这些年来,社会的“清北崇拜”现象非常严重,不少地方都有重奖考北大清华学生的政策,甚至把有多少学生考进北大清华作为地方和学校最重要的办学政绩,“一名学生考进北大清华后,会收到当地政府、社区、企业等多方的奖励,比如东莞市东城温塘社区就有个“传统”,对考取清华北大的社区学子奖励20万元。”

熊丙奇认为,这种奖励机制固然能体现社会对优秀学子的高度认可,也有其进步意义,但也不可避免会刺激“名校情结”,尤其是“清北崇拜”,无疑会加剧升学竞争,也助推高分复读现象。

熊丙奇指出,总体看来,社会舆论对于重奖高分学生并不反对。一些民办学校、复读机构、企业奖励高分学生,属于企业自主行为,用的也是企业自己的钱,很难约束,也很难说对错,“但此举的导向问题却值得思考:鼓励努力学习当然没问题,可如果是助长‘清北情结’,那就有些过了。”

除了主管部门出手,熊丙奇也明确表示,这些风气的形成并不能完全责怪学校和机构,除了改革教育政绩观,还更需要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念。例如不能再把高校分为三六九等,大力推进人才评价改革,扭转用人中的“唯名校”、“唯学历”导向,形成多元人才观。

*部分资料结合熊丙奇《“考上清华北大奖10万”,小伙两度考上又复读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